你若恰好讀過柳宗元的《永州八記》,定會被文中所描述的那種山間生活所迷醉,幽遠的山谷、伴隨著山勢的起伏錯落有致的梯田,時有成群白鷺翩飛于山谷樹梢間,五顏六色的魚兒嬉戲于溪水邊。春夏山花爛漫,秋冬層林盡染,山谷、溪流、田野、竹海,勾勒出一處詩意棲居的水墨田園。如今放到莫干山,莫干山居圖便成了最佳代言。
他叫朱錦東,開過公司,也做過出版,如今來到莫干山成了山居圖的主人。因為家庭成分不好,小時候他跟媽媽只能寄住在鄉(xiāng)下,有次,親戚家的小孩對他說:“這里不是你待的地方。”他的媽媽聽見了,這話深深地烙在她心里。后來她咬咬牙,用僅有的300塊錢,自己蓋房子,錢不夠,媽媽就在村里給人做衣服,用這來換蓋房子的工錢。房子建成的那一刻,也許是他最快樂的時光。每次在夜色中看到那幢亮著燈的小屋,他就想,那是我們的家,簡陋、寒冷,但卻溫暖了他的整個童年。
他是曾經的文學青年,迷戀高爾基、海明威,彪悍的人生態(tài)度和獨屬于那個年代的激情,都在他身上保留下來。年輕時背著雙管獵槍上山打獵,在山里露宿幾宿,冷了就喝口二鍋頭,他也是中國最早下海的那批人。社會上掙扎滾打,練就了一身生存技能,賺了點小錢,有點小愛好,也有了一幫氣味相投的朋友。在城里打拼了大半輩子,年過半百,閉上眼睛,浮現(xiàn)的還是童年時,山里那棟小屋溫暖的光。他對大山、對房子有一種特別的眷戀,他覺得他就來自那里,也將回到那里。
五年前,他來到莫干山廟前村,眼前是那幢破敗的生產隊大會堂。夕陽的余暉照著田野,有條小溪不緊不慢地流過,眼前的場景讓他跑進了后半輩子的生活。“就是這里了。”他平靜地想。就此莫干山下建一個窯坊,蓋一間民宿,交一群朋友,重新開始了他理想中的“烏托邦”。
五年前的生產隊大會堂
▼
面對著空空蕩蕩的房屋,除了一些上個世紀的標語和一堆垃圾,沒有一絲生活的痕跡,看上去這只是座沒有生命的水泥房子,但是朱老師想給它賦予生命和感情。